3月24日是第30个“世界防治结核病日”,宣传主题为“全面行动,全力投入,全民参与,终结结核”。结核病作为全球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,至今仍威胁着人类健康,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,终结结核病流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。

一、结核病防控新方向:从规划到行动
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《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(2024—2030年)》提出的“社会共治”理念,我国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:
1.全民筛查网络建设:依托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高风险人群(如糖尿病患者、免疫低下者)筛查,推广快速分子诊断技术,缩短确诊时间。
2.耐药结核病精准防控:建立耐药监测体系,对初治患者开展耐药基因检测,避免治疗不当导致的耐药性产生。
3.智慧化全程管理:通过手机APP实现患者服药打卡、复诊提醒和远程咨询,提升治疗依从性,目前试点地区治疗成功率已提高95%以上。

二、肺结核和感冒在症状上如何区分?

注意:感冒后若持续咳嗽、低热超过2周,需警惕肺结核可能。
三、打破认知误区:科学防控更高效
误区1:无症状=无感染
约40%的结核病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,部分仅表现为持续两周以上的轻微乏力或食欲减退。建议高风险人群每年进行低剂量胸部CT检查,其检出率是X光片的3倍。
误区2:治愈后无需复查
结核菌具有“潜伏-复活”特性,治愈后5年内复发率约为5%-8%。临床建议治愈患者每半年进行一次痰涂片复查,并监测肝肾功能。
误区3:儿童接种卡介苗终身免疫
卡介苗对儿童重症结核保护率达80%,但保护效力随年龄增长递减,15岁以上人群保护作用不足20%,成年人更应注重环境防护与免疫力提升。

四、如何预防结核病?
1.接种疫苗:新生儿及时接种卡介苗,降低儿童重症结核风险(保护率约80%)。
2.增强免疫:均衡饮食(每日蛋白质≥100g,维生素C≥200mg)、规律作息、适度运动。
3.高危筛查:糖尿病患者、免疫力低下者,提倡每年进行胸部CT或结核菌素试验(TST)筛查。
4.通风消毒:通风是最好的空气净化方式,每日加强室内通风次数以及通风时长。
5.佩戴口罩:接触疑似患者或在结核医院等高危场所应佩戴N95口罩,普通医用口罩防护效果有限。

五、全民参与:从“我”做起
• 文明行为从我做起
为了家人和他人的健康,请记得咳嗽喷嚏时,务必掩住口鼻;不要随地吐痰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。如果你是肺结核患者,在公共场所请自觉佩戴口罩,减少对他人的潜在威胁。
• 早发现、早治疗
如果你或身边的人连续咳嗽、咳痰超过两周,甚至痰中带血,这可不是小事,请立即前往结核病防治机构或定点医院进行检查。早期发现,及时治疗是关键。
• 宣传结核病知识
积极向身边人宣传结核病知识,也可参与“百千万志愿者”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行动,强化健康意识,履行健康职责。
• 科学认知,消除歧视
社会歧视是结核病防治的重要阻碍,部分患者因担忧被孤立而隐瞒病情,导致延误治疗和疾病传播,甚至产生耐药性。我们应该打破“白色瘟疫”的认知迷雾,消除对结核患者的社会歧视,让科学之光照亮防治之路。
终结结核病不仅需要医疗技术的突破,更需要提升全民防治意识。让我们以第30个“世界防治结核病日”为契机,共同践行“全面行动,全力投入,全民参与”的承诺,为终结结核病筑牢每一道防线!